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申论热点 > 范文精选 >

[范文]“新常态”孕育发展新机遇

2018-07-11 10:14:3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10%左右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但自2012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明显放缓,低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8%的安全增速。在这种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这一重要表述,概括出了回归理性区间的宏观大势,阐明了既要保持定力、又需及时预调微调的战略方向。

  “新常态”并非中国独有。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经济呈现出诸多新的运行特征,包括宏观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投资和消费低迷、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降低等,尚未出现根本改变的征兆,被外界描述为“新经济常态”。发达经济体的“新常态”,背后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持续发酵诱致的两难选择:政策紧缩,便会加剧衰退、恶化失业;量化宽松,则将加剧债务负担、吹大资产泡沫。

   剖析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有世界经济整体收缩的因素,但更多还是宏观经济政策主动调控的结果,是顺应发展规律从高速向中高速换挡的结果。处于“三期叠加”之中的中国经济,很难再纵马疾驰、突飞猛进。一味维持超高速增长事实上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明智的。说到底,“新常态”内涵就在增长持续平稳,避免大起大落,实现质量效益速度的统一。它体现了中国经济内在的、自发的生长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首先调控要进入“新常态”。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必须让宏观调控主动地适应“新常态”,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及时应对,尽可能降低负面影响。一方面,要能承受增速放缓的必要阵痛,不轻易实施大规模刺激性政策,一方面加强研判,相机抉择,及时准确预调微调。

   而更重要的,改革与发展也须进入“新常态”。对于“新常态”的适应,不是一个单纯的、被动的容忍过程,而要将其视为中国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破茧成蝶”,追求由大至强历史性转变的过渡阶段、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提升而是要逐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使得中国经济逐步驶向经济结构更加均衡、环境更加友好、收入分配更加包容、经济增长更具创造力。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构建起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经济制度,逐步化解累积多年的矛盾和问题,奠定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与体制条件。

   在危机与困难面前,信心永远是最重要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并未改变,近来7.5%左右的增长率仍然位居世界前列。当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转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转向中国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新常态”必然孕育中国的新辉煌,它是挑战,更是机遇。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