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申论热点 > 范文精选 >

[范文] 树文明意识 提升国民素养

2018-01-26 14:23:11

近几年来,我国的境外游、国内游,呈现井喷式地增长,许多地方通过发展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这使得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国。但是文明意识的欠缺,却让这一庞大群体的海外形象蒙尘,受到各界声音挞伐

众所周知,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然而由于国情的特殊性、人口众多,也因此带来诸如国民素质良莠不齐等行为习惯问题。如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破坏景区文物等生活中的不文明的“负面清单”等现象一度毁损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提倡的培育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从长远来看,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一个民族想要长久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这个民族的每个成员所体现出的基本素质和文明也是关键因素。国民文明素质高低、道德行为规范与否,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是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说,文明意识是在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但是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积淀相比,我们的现代文明程度的确还有很大欠缺。随着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尽快补齐国民文明意识这块短板已刻不容缓。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这描述了习惯养成中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也明示了培养文明意识的基本路径。着眼当下,我们需要具有“服从”意识,划出行为规范的红线,以刚性制度刹住不文明之风。更为重要的,与外部强制力相比,人们的“认同”“内化”才是根本所在。相关部门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需在涵养遵规守矩的社会氛围上下功夫。破除法不责众的社会心态,树立起对规则的尊重敬畏。比如,以示范引领、宣传阐释等方式培育文明判断力;以公益广告、公益活动等形式提升文明感召力,等等。待到社会公众在遵规守序的前提与底线上达成共识、维护共识,这个社会就会更美好,更能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切身权益。

鲁迅先生曾言,“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回顾近代历史,所有社会的进步力量,无不把“国民素质”作为发展根本。同样的,我们传递给世界的,不能仅是奢侈品店里扫货的阔绰、各大景区爆满的热情,更应是谦逊有礼的大国公民形象。为此,只要我们虚功实做、持之以恒,定能获得几代人梦寐以求的“现代性”,提升一个文明古国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