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批批改示例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战略发展期,从另一角度而言,中国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期。据民政部网站消息,民政部、国家减灾办近日公布了2013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2013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38818.7万人次受灾,1851人死亡,433人失踪,1215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87.5万间房屋倒塌,770.3万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31349.8千公顷,其中绝收3844.4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808.4亿元。

近两年在我国境内发生过两次重大地震灾害―――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68712人遇难、17912人失踪。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强。

2009年3月2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201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此次“防灾减灾日”的主题为“城镇化与减灾”。可以说,将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定为“城镇化与减灾”,就是要进一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有效降低城市灾害风险。

2014年7月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来势汹汹,重创琼粤桂三省区。上万间房屋倒塌或损坏,农作物严重受损、交通全面受阻、城乡满目疮痍、百万群众受灾……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文昌翁田镇登陆,短短几个小时就让海南大部陷入了一片黑暗。“交通瘫痪、停水停电、窗户不住地进水,甚至连楼房都在摇晃。”海口市民符舒耕描述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海南省启动了防汛防风I级应急响应,这在我的职业生涯里还是第一次遇见。”海南省三防办副主任陈武说到。从强度数据对比上来看,“威马逊”仅次于1973年第14号台风,所以它是41年来登陆海南的最强台风。

根据国家防总统计,截至7月20日,“威马逊”共造成海南、广东、广西3省区742.3万人、468.5千公顷农作物受灾,3.7万间房屋倒塌,登陆附近区域的电力、供水、道路、电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房屋倒塌,街道凌乱,树木倒地,村庄失联……灾难电影中的场面在现实中上演。“威马逊”登陆后,它造成的惊人破坏力远远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在海南省三防指挥中心的监控屏幕前,看着被台风袭击各地的实况,有着多年防台风经验的“老三防”都不禁惊讶:“太可怕了!”

灾情如此严重,是台风太强还是准备不足?一些受灾群众和救灾干部认为,受灾情况严重和当地建筑类型有较大关系。文昌市受台风影响而倒塌、掀翻房顶的建筑物大多为铁皮房或砖瓦房,一些被刮倒的围墙是由红砖和水泥砌成,内部并无固定用的钢筋。这些建筑物抗风能力明显不足。

另外,普通民众不能及时掌握灾情信息也是这次台风袭击中暴露出的重大问题。海口市民石凤说,她根本不知道台风登陆时间,之前以为会在晚上登陆,没想到就在她出门在外时就登陆了。“我们四个朋友约着3时多一起逛街,谁也没想到会被困在离家3公里的地方回不了家。”

对于台风的强度,一些干部和群众只有数字概念,也按照上级要求做足了准备。但是在历史巨灾面前,不可预测的因素太多,普通的防御难以应对,这要求防风防灾工作在平时必须扎实落实。

陈武说,利用科技手段防灾抗灾,是一项重要工作,而编制操作性更强、更符合实际的预案则更为重要。比如这次台风中通讯长时间中断造成了“信息孤岛”,这就要求我们在通讯保障工作上要做足充分的工作,对群众防灾意识的宣传和灾情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也需加强。

2014年3月底,深圳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这座年轻的城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却依然在暴雨来袭时严重瘫痪,市内出现200多个内涝区,给市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事实上,在我国,暴雨成灾的现象并不少见。

近几年,湖北省武汉市不断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民房家中被泡、交通拥堵、甚至发生人员死亡的情况。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出现严重的内涝,因灾死亡78人,受灾人口19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6亿元。2013年5月,长沙市突遭暴雨袭击,城区多处出现严重内涝,部分地区交通瘫痪。2013年8月,吉林省桦甸市突降暴雨,洪水冲断道路,也冲进一居民小区,导致11人遇难3人失踪。

根据统计,3月30日、31日两场特大暴雨共造成深圳200多处内涝。这些内涝点主要分布在深圳的中西部地区,宝安片区成为内涝的集中区域,内涝点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而宝安区在这场暴雨中,该区部分楼房一楼都出现了严重的水浸,居民说由于排水管网不完善,这里逢雨必涝。

深圳目前已经意识到了排水管道的短板希望能够有所改善。但既然一个城市包括下水道在内的排水系统是应对特大暴雨最为有效的手段,那么作为一个多雨城市,深圳为什么在30多年的建设中,对城市排水系统始终没有采取更为前瞻的设计呢?

深圳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调研员陈筱云:一个是有些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国家城市的建设太快了。而且大家又比较重视地面上的建筑,地下的建筑看不到,这个也肯定是一个原因了。排除雨水、排涝的设施就偏后滞后了。

和深圳的城市发展相比,深圳的下水道到底落后多少呢?通过对深圳市30多年的城市规划查询表明,深圳市先后编制和修订过9次城市总体层面的规划和发展策略。而4年前,深圳再次获批2010版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1100万以内,但这个规划仅仅获批4年后,深圳人口就已经超过1500万。由于30多年来,深圳规划部门无法正确预测深圳人口的发展速度,因此与人口数量、密度想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统也不能完全实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之相关部门对地下排水系统的建设不够重视,这也造成了深圳虽然建设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很多地区只能抵御1年一遇的暴雨。

深圳市水务集团官网运营部副部长张德浩:目前来说,特别在建成区要进行管道的更新改造还是十分困难。只能将来随着旧城的改造、片区的改造逐步完善。张德浩告诉我们,最近几年,包括特大暴雨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深圳也开始通过各种泵站、水闸等工程措施,来加强城市排水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尚不足20%,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农业社会的形态。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步伐。2001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7.7%,近20年间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而2013年达到53.7%,仅12年又上升了16.0%。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我国人口基数大,对城市扩张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使得城市在面对各种灾害与灾难事件时的脆弱性凸显。

城市是国家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的中心,其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对供电、供水、供气、供热、输油、交通、通信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依赖性极大。城市一旦遭受重大灾害袭击或发生重大灾难性事件,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在生命线系统内部及相关系统之间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形成灾害链,造成更为严重、恶劣的影响。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务院分别于4月和9月印发了《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突出强调了城市发展要遵循“民生优先”与“安全为重”的原则。要求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比较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暴雨等。每年平均发生有感地震约1300次,台风登陆2.8次。现有86座活火山。从1994年到1998年,全世界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54次,其中日本95次,占20.9%;从1980年到1999年,全世界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9亿美元,其中日本1.6亿美元,占18.0%。与其只占全世界0.25%的国土面积相比,日本无疑称得上是“多灾多难”。

为有效防范各种灾害的侵袭,日本已形成以《灾害对策基本法》为“防灾根本大法”、由55项法律构成的相对完善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

日本中央政府还设置“中央防灾会议”,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席由日本首相担任,成员由防灾担当大臣、内阁各部长、4名指定公共机构(包括日本电讯电话公司、日本银行、日本红十字会、日本广播协会)负责人和4名学者组成。

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的规定,“中央防灾会议”负责制订“防灾基本计划”,作为日本政府灾害应对的最高层次预案。该计划主要包括:(1)全国防灾的长期综合计划;(2)规定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防灾计划的制订标准;(3)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居民的防灾减灾责任和义务。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和指定公共机构(如日本电讯电话公司等国家命脉企业)要以“防灾基本计划”为指导制订“防灾业务计划”,地方政府的“防灾会议”则要制订“地区防灾计划”,个别重点地域(如地震多发区)还要制订跨行政区划的“指定地区防灾计划”。

日本的灾害管理预算主要用于国土保护、恢复重建、灾害预防和科技研究等四个项目。这些预算资金投入分散在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如科技研究主要在文部科学省,国土保护主要在国土交通省。2008年日本政府灾害管理预算额为20895.42亿日元,约占当年政府一般会计预算支出的2.4%。

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从政府到普通民众都非常注重防震减灾工作。日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受防灾常识及应急避险训练,有关自然灾害的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政府经常向社会公众宣传地震注意事项、自救互救常识,列出应急物品及储备物品清单,做到有备无患。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在日本各个宾馆、饭店和高层建筑房间及通道都普遍备有应急电筒及救身绳一类的紧急救身器材。应急设施一应俱全,大到发电机、水处理设备、淋浴房、自救互救器材,小到手电筒、毛巾牙刷等,伸手可及,以备人们在遇到地震等灾害时自救。他们有一个很好很响亮的口号“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

美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发。据统计,在1980—1998年的19年间,仅与气象有关且经济损失在10亿美元以上的自然灾害次数就有31次。1989—1993年,包括飓风、地震、洪水、干旱、龙卷风和大火等在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给美国经济所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约33亿美元。在1994—1997年的4年间,平均每年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增加到130亿美元。

其中洪水是美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国家强制性洪水保险体制的国家。早在1968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国家洪水保险法》,并于次年制定了《国家洪水保险计划》。1973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洪水灾害防御法》,对《国家洪水保险法》进行修改,并把洪水保险计划由自愿性改为强制性。1979年起,国家洪水保险计划归属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统一管理。

为了便于洪水保险计划的实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还组织绘制了洪水保险图。该保险图把行洪河道划分为行洪区和非行洪区,并规定在行洪区内不准建任何建筑,在非行洪区内可以修建建筑物,但修建前必须购买洪水保险。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美国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全国性洪水保险体制。这一由专职机构专项管理、私营保险公司参与并具有强制性特点的制度,不仅提高了防洪减灾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巨大效益。

洪水预警是美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的核心内容之一。预测洪水并及时发出预警对于防洪减灾意义重大。美国把全国划分为13个流域,每个流域均建立了洪水预警系统,每天进行一次洪水预报(可实时预报),最长的洪水预报是3个月。短期预报由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向社会发布,中长期预报一般不向社会发布,仅限于联邦政府内部公布。在全美2万多个洪水多发区域中,3000个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预报范围内,1000个由当地的洪水预警系统预报,其余由县一级系统预报。

此外,美国还利用先进的专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洪水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并逐步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为核心的“3S”洪水预警系统。

天无降水,土地焦渴。当下,农业和人口大省河南正遭遇63年来的最严重干旱。 目前,我省因干旱造成受灾人口1426.28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人口93.49万人,其中因旱饮水困难需救助人口88.68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9亿元,其中农业损失33.77亿元,已达到《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省Ⅳ级救灾应急响应规定的条件。

旱魃肆虐,自当勇猛出击。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做出批示,要求各地在保证群众饮水的前提下,有水源的地方要保证灌溉。省防指也多次下发关于做好抗旱保秋收、保饮水的通知。面对水源有限的不利因素,河南坚持 “快”字当头,不断开源节流,加快建设城市重大供水调水工程和农村应急饮水工程,优先确保群众饮水。

郑州市启动尖岗水库备用水源,通过提前“上岗”的刘湾水库每天为城区居民供水5万立方米。旱情最为严重的平顶山市,从昭平台水库引水2000万立方米入白龟山水库,缓解市区生活和生产用水困难,沙河沿岸打井、洗井和从燕山水库调水等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开封、许昌、荥阳等地纷纷启动备用水源。在饮水困难的山丘地区,水利部门派出技术人员为群众找水、打井、拉水、送水,旱区群众基本饮水无虞。

常言道:“涝了剩一半,旱了不见面”。当前正值粮食生长关键期,抗旱事关粮食安全大局。7月29日,河南省财政下达中央和省级特大抗旱补助费9000万元,用于兴建抗旱应急工程、提水、送水等费用补助。此外,还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补助引黄灌溉水费。

面对严峻的旱情,河南在引黄灌区加大引黄力度,提高引黄灌溉能力,通过抽、引、提、调等措施,把水送到了农民地头。井灌区抢打机井,及时淘井、洗井,修复、疏通灌溉渠道,为群众灌溉提供水源保证。

“我们已经建了600多处应急水源工程,并购置了3万米输水管道,延伸输水距离,平原高产区秋作物两个月来已经浇了三四遍,保证收成基本没问题。”禹州市防办主任孟自强说。

大旱面前,河南各级干部群众团结作战,协同发力,汇聚成阻挡旱魃的强大“火力网”。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工作人员,身先士卒,成为抗旱工作的中坚力量。

河南省防指密切关注旱情,加强会商,科学调度,为省委、省政府当好决策参谋。省水利厅由9名厅级领导干部带队,抽调多名处级干部组成工作组,指导旱区抗旱工作,并增派4个技术指导组到重点受旱地区指导找水、引水、节水。 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积极落实抗旱措施,深入基层摸清用水情况,及时将上级下达的抗旱资金分解落实到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农业、电力、国土资源等部门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支援抗旱工作。目前,河南已形成各级政府齐抓共管、多部门协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水库放水,河道引水,泵站提水,机井抽水,灌区配水……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不断夯实的水利基础设施也在步步紧逼的旱情面前持续发力。

在许昌县陈曹乡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内,建成不久的节水灌溉设施 “大显身手”:一台台中心支轴式大型喷灌机缓缓移动,上百米长的悬臂下一个个喷头均匀地喷出晶莹的水花,洒落在干旱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玉米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引黄河灌区疏浚沟、河、渠,建设移动泵站,延伸河库灌区,疏浚灌溉渠道,维修涵闸,平原井灌区打配机电井、小口机电井、傍河坑井,维修旧井,丘陵岗区用好 “五小”工程……一套有力的“组合拳”,为河南保障今年的秋粮生产增加了底气。 据了解,由于缺乏有效降水,目前河南旱情仍在蔓延。全省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特别是随着水源不断减少,临时性饮水困难人数急剧增加。接下来,河南抗旱力度将继续“加码”。 “我们将加强旱情监测,强化保城市供水安全、保秋粮丰收的各项措施,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同时,严密监视汛情,防止旱涝急转。”河南省防办新闻发言人、副主任杨汴通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工作指导意见。使得气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提供了动力。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了《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建成完善的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满足新型城镇化和广大市民的需求。

《意见》指出,针对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气象部门将着力提高多灾种早期预警能力,建立气象部门监测预报、多部门内部通报和面向社会发布预警“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体系;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强化城市应急响应和救援救助能力;并完善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体系。

《意见》提出,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以上各类指标和任务都将按要求完成。在100万人口以下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功能及其长效机制是建设的重点。在沿海开放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重点旅游城市,则重点提供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服务。

《意见》明确,在主要街区、交通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将更加强化。

在《意见》中,气象部门还积极鼓励社会企业、组织和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参与“两个体系”建设,形成与公众充分互动的气象服务产品机制,并共同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 第1题
  • 第2题
  • 第3题
  • 第4题
  • 总评

1第1题
作答与点评区:

台风肆虐、暴雨侵袭,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请结合“给定资料2-4”,对造成我国城市灾情严重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15分)

【作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减少灾害,我国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在于:一、********建筑抗风能力不足。二、民众******获得灾情信息,********不能做好充分准备。三、********通讯的保障不够。四、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排水管网********,管道改造********。

【点评】

1、答案结构完整,能够对原因要点分条阐述,层次和条理较为清晰。但是概括不够准确,得分关键词没有书写出来,造成失分。

2、本题问的是【城市灾情严重的原因】回答不能直接说“抗风能力”(风只是一种具体灾害),而应当上升到更加宏观的高度,例如建筑物质量不过关。

3、作答要保持政府角度,【民众不能及时获得灾情信息】应转变作答角度,想一下民众不能及时获得,是政府哪里做的不够,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不够完善。

【参考答案】

造成我国城市灾情严重的原因有:一是与当地建筑类型有关,部分建筑物质量不过关,抗风能力不足;二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不够完善,对民众防灾意识的宣传不到位,民众不能及时掌握灾情信息;三是日常防灾工作不够扎实,难以应对严重灾情。四是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重地上轻地下,出现逢雨必涝;五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扩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凸显了城市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脆弱性。
满分15分,可得8分。

2第2题

二、国外很多国家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5-6,分析国外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对我国有哪些启示。
要求:层次清楚,全面、准确。不超过300字。(20分)

【作答】

国外许多国家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应该从小加强****************训练。********配套齐全,免费开放********学习馆。二、加大防灾研究机构资金方面的投入。三、制定****、成立****、制定************。 美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一、********禁止建筑,********必须购买洪水保险。二、强制个人购买洪水保险。三、********,做好洪水预警。

【点评】

1、本题问的是【分析国外在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对我国有哪些启示】国外做法整体对于我国的启示,不用分国别来概括,注意审题。

2、本题问的是【在防灾减灾建设】而回答的内容较多的偏向于“洪水”“地震”具体的灾害,又是审题不严造成内容的偏题。

3、启示是宏观上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答题之前一定要审清题,看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国外防灾减灾方面的经验带给我国的启示有: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依据我国灾害发生情况,制定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建立严格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
二是采用科学的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防灾减灾决策机构,明确防灾减灾的职责和义务;建立完善的保险体制,采用专职机构进行管理,提高防灾减灾工作效率。
三是明确灾害管理预算支出。灾害预算资金支出要合理分配到相关部门,确保灾害预防资金充分合理的利用。
四是提高民众防灾减灾意识。政府应引导民众学习防灾常识,积极参加应急避险训练,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五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预警系统。可利用现代科技及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性的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发布警示信息。
满分20分,可得9分。

3第3题
作答与点评区:

台风肆虐、暴雨侵袭,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了巨大损失。请结合“给定资料2-4”,对造成我国城市灾情严重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15分)

【作答】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减少灾害,我国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在于:一、********建筑抗风能力不足。二、民众******获得灾情信息,********不能做好充分准备。三、********通讯的保障不够。四、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排水管网********,管道改造********。

【点评】

1、答案结构完整,层次清楚。最大的不足是,内容缺乏概括性。单纯的罗列具体对策和经验的形式,没有对其总结和归纳,上升到组织、管理的高度。

2、具体内容上,答案对经验内容的阐述不够具体和全面。

3、行文语气上,注意【在本次河南遭遇63年最严重干旱之际】这样的语气一般用于美好的事物发生。

【参考答案】

造成我国城市灾情严重的原因有:一是与当地建筑类型有关,部分建筑物质量不过关,抗风能力不足;二是灾情信息发布制度不够完善,对民众防灾意识的宣传不到位,民众不能及时掌握灾情信息;三是日常防灾工作不够扎实,难以应对严重灾情。四是城市排水系统设计不完善,重地上轻地下,出现逢雨必涝;五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扩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凸显了城市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脆弱性。
满分15分,可得8分。

4第4题

人类面临各种灾难,战争、疾病、饥饿等等,但自然灾难始终是人类面对的永恒重大问题,也是永恒之痛。联系给定材料和实际,围绕“防灾减灾”,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
(1)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材料”;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4)字数1000-1200字。

【作答】

面对灾害重在预防和基础抗灾设施建设
以前,中国长期发生自然灾害并且损失严重。如今,*********************************灾害损失更加严重。*****************不完善造成了如今的局面,我们应该***********加大功夫去完善。
预防方面我们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没有制定**********************计划。二、*******宣传不够,没有让群众了解应对灾害的常识,***********训练也不够。三、***********机制不够完善。
基础设施方面我们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一、部分房屋***********。二、排水管网落后,***********。三、通讯***********中断、。四、气象服务***********。
合理应对是减少我们灾害的有效方法,预防方面我们应该:一我们应该制定***********计划。二、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添加*******培训,***********向社会宣传灾害常识和避险手段。三、**********************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应该:一、严格限制房屋的建立区域,**********************。二、***********完善管道更新改造,***********加强城市排水能力。三、加强城市的通讯保障工作,***********。四、在**********************区域,***********气象服务建设,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参与进来,让公众可以和气象服务产品进行互动,从而提高**********************能力。
加强预警的作用可以***********,完善基础的抗灾设施可以让我们***********。加强预警的作用和完善基础抗灾设施的建设两方面统筹发展,才能将灾害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

【点评】

1、文章基本上能够围绕“防灾减灾”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证,观点明确,立意准确。结构完整,论证思路和层次较为清楚。

2、形式上,【不足:一、二、三.....】,给人一种简单堆砌之感。简单的提出问题,相应的给出解决建议。内容和语言之间缺乏连贯性。这是本文最致命的不足,阅卷人看到就不会给高分。

3、申论大作文是文章,是议论文,不能简单堆砌,凑字数。建议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优秀范文,看范文作者是怎样理解题意,怎样正确立意,最主要的是学习作者如何利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展开具体分析和论证的。

【参考范文】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终身无患害而孝慈焉。”在春秋时期,管仲对齐桓公治国之道疑问的回答就已反映出我国早期防灾减灾文化理念。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是一次凤凰涅槃的考验,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是提升全社会灾害防御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地震、洪水、飓风、冰雹……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因此,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既关系安全生产又关系民生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思想。无论是灾前的预防还是灾后的抢险,都必须坚持依靠科学、尊重科学。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发挥科技的力量,通过科技发展来提升防灾减灾水平,充分应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装备,确保各项工程、各项措施、各项工作都经得起重大自然灾害的考验;始终坚持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开展防灾减灾,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自觉把握自然规律,努力减少工作的主观性、盲目性。
着力完善应急救灾机制。自然灾害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防不胜防,这就要求我们在灾害突然降临时,备有完善的应急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在规划之初即将应急救灾工作考虑在内,建设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各地必须设有专门的避难场所,以便灾害到来时第一时间转移群众,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其次,地方各级政府要制定详细、具体的应急救灾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救灾的各项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并得到落实。最后,军队、医疗等单位平时定期开展应急救灾演习,熟练救灾工作流程,加强协作,保持警惕,增强防灾救灾工作意识。
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氛围。全民参与防灾减灾不仅可以凝聚人心,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共同为防灾减灾出计献策。因此,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优势,推动防灾减灾知识和政策法规宣传教育深入到每一家庭每一个人;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倡导每个公民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学习,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联动机制,提高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多难兴邦”,人类文明在应对灾害挑战中不断进步,更重要的是,灾害让人类认识了自己。防灾减灾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必须树立科学的思想,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增强避灾自救能力,人类才能在灾害面前更加坚强。
满分40分,可得19分。

5总结

从答题看,条理意识很强,属于初步接触申论,有技巧运用的意识,但是功底不牢固,概括不够准确。小题答题要注意可行性,公文题注意行文的语气、文风。大作文属于弱项,注意形式上的改进。加油!